阿联酋驻沪总领事穆哈纳德·苏莱曼·阿勒纳哈扬近日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,阿联酋高度重视与中国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,期待通过搭建多元化交流平台,推动两国青年互学互鉴,为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动能。这一表态凸显了海湾国家对华教育合作的战略定位,也为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交流提供了新思路。
【政策驱动:教育合作纳入国家战略框架】
阿联酋"2051教育愿景"与中国的"一带一路"教育行动计划形成高度契合。据阿联酋教育部数据显示,2023年阿联酋高校中文专业招生规模同比增长40%,阿布扎比大学、哈利法大学等6所顶尖学府已开设中国研究中心。中国教育部公布的"留学中国计划"显示,阿联酋在华留学生数量连续三年保持15%以上增速,2023年注册人数突破3200人,其中60%选择工程、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专业。
"我们正推动将中文纳入阿联酋中小学必修课体系。"穆哈纳德总领事透露,阿联酋教育部已与中国教育部签署专项协议,计划在2025年前培养5000名持证中文教师。这种制度性安排突破了传统教育合作的短期项目模式,为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奠定基础。
展开剩余58%【科技赋能:创新合作模式破解时空壁垒】
面对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,中阿双方探索出"云端+实体"的立体化合作路径。迪拜知识公园与深圳虚拟大学园建立的"数字教育走廊",已实现32门课程学分互认;华为与哈利法科技大学共建的5G智能实验室,成功开发出阿拉伯语-中文双语教学系统。
在职业教育领域,阿布扎比职业培训学院引入中国"双元制"模式,与中建集团、中车集团等企业建立定向培养机制。该院院长哈立德表示:"中国在高铁运维、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实践经验,正是阿联酋产业升级急需的智力资源。"
【人文交融:青年交流架起民心相通之桥】
教育合作的深层价值在于促进文明互鉴。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,2023年两国互派青年访问团规模达1200人次,较疫情前增长80%。更具突破性的是,阿联酋首次将"中国研究"纳入政府奖学金评选体系,2024年计划资助100名阿青年赴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。
"我们不仅要培养懂中文的阿联酋人,更要塑造理解中国发展逻辑的战略人才。"穆哈纳德总领事强调。这种认知升级正在产生积极反馈:在最近举行的"中阿青年创新论坛"上,由阿联酋学生主导的"沙漠光伏治沙"项目,已获得中方企业200万美元投资意向。
展望未来,中阿教育合作正从单一的学生流动向科研协作、标准制定、治理经验共享等高端领域延伸。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王永利指出:"当海湾国家的石油资本遇上中国的教育科技实力,这种资源互补将催生全球教育治理的新范式。"随着阿联酋担任2024年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,中阿教育合作的示范效应有望在更广阔的国际空间释放。
发布于:河北省热丰网-十大配资平台-可靠的配资平台-今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